Back to All Events

【繁華中步行Walking Through Splendor】林安常個展 LIN AN-CHANG Solo Exhibition


繁華中步行

Walking Through Splendor

林安常個展 LIN AN-CHANG Solo Exhibition

在日常生活中,總是以住處與工作室之間兩點一線通勤,每天都在一成不變的風景中度過。

偶爾的變化,像是前往市區或回到老家時,映入眼簾的則是與規律生活中截然不同的景色,

如同身處異域。

然而對我而言偶然的變化,不論是高樓林立的現代城市抑或是群山環繞的鄉野農村,或許我會選擇享受其中的繁華。 

回顧生活,自己不斷的在自然與人工的環境中打轉,不論是人造的自然還是被自然所破壞的人工建築,

在我的眼中,或許自然與人造物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相互結合。

而這些對於生活與環境的觀察,在自身的創作中

透過動物與建物以及植物的形象表現,以動物象徵土地與自然的柔和及變動

而動物身上幾何圖形與榫卯痕跡則是人參與自然的一種敘述,植物則是自身生活在其中的表徵。


 

繁華中步行 Walking through splendor

125 x 48 x 131 cm / 樟木、木工補土、胡粉、金箔、銅箔、壓克力上色 Camphor wood, Wood Putty, Oyster Shell Powder, Gold leaf, Copper foil, Acrylic / 2025

在日常生活中,時常前往都市,不論是為了那些目的。而在前進的路程中,一路上變化多端的景色,常讓自己若有所思,

尤其在通過路口時,時常想像對面的那棟建築是為何矗立在那。

希望將這些在城市中游移時,腳下踩過的斑馬線或是其他不同的標線轉化成動物身上的線條,

依此反映出自身對於不同地點的想像與期許。

 

都市迷彩 City Camouflage

13 x 52 x 60 cm / 南洋杉、樟木、胡粉、壓克力上色 Araucaria cunninghamii, Camphor wood,Oyster Shell Powder, Acrylic / 2025

在日常通勤的規律生活中,周邊的建築或是道路上的各種設施,好像都呈現出類似的色調,

而透過將這樣的色彩與長頸鹿的斑紋結合,想像著當牠身處於都市的景色中,擁有著保護色隱藏自己。

尾巴的部分則以方形的樣貌呈現,藉此呈現與市區景觀互相結合的樣貌,並以灰色系的調性重現日常中的所見所聞。

 

山上有棵樹 A tree on the mountain

24 x 52 x 31 cm / 樟木、鵝掌楸、胡桃木、金箔、銅箔、胡粉、壓克力上色 Camphor wood, Tulip Tree, Walnut, Gold leaf, Copper foil, Oyster Shell Powder, Acrylic / 2025

回到老家走上頂樓,享受被自然包圍的環境,往山的方向一望,由樹木以及農作物與各種綠色所交織出的風景映入眼簾,

而偶然在遠山的一處突然看見一顆特別突出的樹,一瞬間讓自己印象深刻,並憧憬著如何保留這一刻的心情。

而在山中也時常看見獨立坐落在一隅的小房子,或許是農舍、或許是山中的別墅,我想透過將山中小屋與樹的結合並將其鑲嵌在象徵山與土地的猿猴背上,表達並呈現出當初望見的那一幕。

烈日下守衛 Guarding under the sun

44 x 23 x 26 cm / 樟木、胡粉、銅箔、壓克力上色 Camphor wood,Oyster Shell Powder, Copper foil, Acrylic / 2025

龍舌蘭是種需要大量日照的植物,以尾巴上的龍舌蘭作為取名的依據,也顯現出在大太陽下的一幕光陰。

凶猛的狗常以守護家門的形象出現,而龍舌蘭在過去也是作為守護海灘的圍籬植栽,透過兩者相似的意象作結合並呈現,同一時間也展現自己工作室門口的一個角落。

 

在岩壁上綻放 Blossoming on the cliff

45 x 18 x 22 cm / 樟木、銅箔、胡粉、壓克力上色 Camphor wood, Copper foil, Oyster Shell Powder, Acrylic /2025

在乾燥的土地上生長著耐旱的物種,並透過幾何的形狀及短促的直線暗示人為所介入的痕跡。

將犰狳比喻為難以生存的岩壁,但仙人掌依然堅強的生活在如此艱辛的環境,從中隱喻生活面對困難依舊慢慢前行的樣貌。

 

窗旁低語 Whispers by the window

41 x 24 x 38 cm / 樟木、銅箔、胡粉、壓克力上色 Camphor wood, Copper foil, Oyster Shell Powder, Acrylic / 2025

貓頭鷹帶有著獨特的神秘感,透過這種對動物的想像,並以掩面的動態描繪悄悄細語的畫面。

部分羽毛以幾何圖形做呈現,將窗戶的形狀在此,透過形狀的暗示,強調在窗邊寒暄的模樣。

季節性鼓譟 Seasonal tumult

55 x 13 x 24 cm / 烏心石、南洋杉、胡桃木、銅箔、胡粉、壓克力上色 Formosan Michelia,Araucaria cunninghamii, Walnut,Copper foil, Oyster Shell Powder, Acrylic / 2025

每到節慶時期,各地總是響起慶祝的聲響及歡樂的氛圍,尤其在春節期間,周遭映入眼簾的則是滿滿的紅色與金色,一種傳統對於吉利的感官與期待。

透過將龍魚與傳統花窗的鏤空樣式做結合,並左以鮮豔的色彩,以此呈現出自身對於傳統節日的回憶及想像。

 

島嶼漫流 Island Drift

113 x 42 x 25 cm / 南洋杉、松木、胡桃木、金箔、胡粉、不鏽鋼、壓克力上色 Araucaria cunninghamii, Pine Wood, Walnut, Gold leaf, Oyster Shell Powder, Acrylic / 2025

 

將抹香鯨想像成承載著城市的島嶼,悠閒地漂流在汪洋之中。

透過掏空及拼接呈現城市中的道路及各式空間,並以鑲嵌的方式將象徵建築的方塊與代表土地的抹香鯨結合,以此展現小島的風貌。

陋室修補中 Humble house under repair

16 x 40 x 31 cm / 樟木、鵝掌楸、木工補土、胡粉、壓克力上色 Camphor wood, Tulip Tree, Wood Putty, Oyster Shell Powder, Acrylic / 2025

木材修補的方式各種各樣,而木片補縫以及補土的填補是我個人常使用的方式,

將黑色的部分以木片修補以及木塊的鑲嵌的方式處理木材本身的裂痕以及腐敗的洞;而白色的部分則以木工補土的塗抹操作,

並透過掏空及鑿出方格的方式暗示動物本身即是一棟建物。

馬來貘的體色有著強烈對比,透過這樣強烈的視覺特徵,將黑與白的部分以差異性較大的方式處理肌理,也以較大的動態與之呼應。

 

晴空下的藍 Blue under a sunlit sky

28 x 20 x 33 cm / 樟木、胡桃木、胡粉、金箔、壓克力上色 Camphor wood, Walnut, Oyster Shell Powder, Gold leaf, Acrylic / 2025

這一年的夏天又更熱了,在晴天的天空中,萬里無雲,閃亮的太陽就著麼高掛著,而晴空之下的建築也被曬得十分閃爍、刺眼。

以藍色的鳥與天空呼應,而尾羽上斑點以金色裝飾象徵著太陽也代表著強烈的光線,另外轉化成方形的羽毛也與艷陽下的房屋結合,以如此的樣貌呈現炎熱夏季的某一刻。

 

在山坡上舞蹈 Dancing on the hill

17 x 18 x 54 cm / 南洋杉、樟木、胡桃木、胡粉、壓克力上色 Araucaria cunninghamii,Camphor wood, Walnut, Oyster Shell Powder, Acrylic / 2024

在開心時舞蹈,在心情愉悅時歌唱,將快樂的畫面呈現在動物的肢體上,也將輕盈的動態與笨重的大象做結合,以此矛盾的景象呈現欣喜的氛圍。

將不同的木材做結合,將銳利的錐形與尾巴融合,微微的把自身的理念暗藏於作品之中。

 

木材在我的生活中,常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不論是樹木還是已經處理過的材料。

在我想像中,自身雕鑿木頭的過程,也是人介入自然的一種行為,並透過不同的技法模擬建物立於自然中的樣子,以不同的工具製造不同肌理展現出區隔,也企圖從中傳達作者自身在創作中感性與理性的衝撞,藉此呈現關於自己的想像與創作。

 

林安常 LIN AN-CHANG

1993    生於南投

2015    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 學士 畢業

2018    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 碩士 畢業

從注重圖像所呈現出的語彙一直到近期林安常將重點放在材質的處理與表現上,作品內容與形式所造成畫面上的差異性一直是他所關注的焦點,也透過各種關於凸顯木材質的技法,讓一些傳統木作常使用的方法能縮小在藝術家的作品中,使畫面能更加接近他所關心的事物,也透過自身的創作反省這片土地上所乘載過的記憶與痕跡。

個展

2023,「短暫的駐足」林安常個展,秋刀魚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2021,「游移中的光景」林安常個展,秋刀魚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2019,「理想居處」林安常個展 ,秋刀魚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2018,「物 構築」林安常個展,秋刀魚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2018,「異象承載」林安常創作個展,金車文藝中心,臺北,臺灣

聯展

2025, 〈混搭誌 〉台北藝術週聯展,秋刀魚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2025, 〈潛象:在構築中甦生,在痕跡中顯現〉,鶯歌富貴美術館 ,新北,臺灣

2025, ART 021 北京廿一現當代藝術博覽會 ,北京 798·751園區 七九罐,北京,中國

2024, 〈遺忘與凝望〉雙向奔赴的創作思維,秋刀魚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2024, 〈動物、昆蟲、花草,還有一些木屑 〉木雕聯展,秋刀魚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2024, 〈型·態III STYLES AND FORMS〉,富貴三義美術館,苗栗 ,臺灣

2024, Asia-Pacific Contemporary Wooden Exhibition ,RCB Artery ,曼谷 ,泰國

2023,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台北世貿一館,臺北,臺灣

2022, 〈擬態未來 Mimic Future〉秋刀魚20週年特展《存在》三部曲 ,秋刀魚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2022, 〈ART TAIPEI 2022 x 秋刀魚二十週年特展〉《存在 EXISTENCE》二部曲 ,台北世貿一館,臺北,臺灣

2022, 秋刀魚藝術中心20年特展 《存在—以詩性探詢》 ,耘非凡美術館,台南,臺灣

2021,「ART TAICHUNG 台中藝術博覽會」,日月千禧酒店,臺中,臺灣

2021, 〈木質文本〉四川美術學院 / 台灣藝術大學 當代木雕展 ,秋刀魚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2021, ART TAINAN 2021 台南藝術博覽會 ,香格里拉遠東國際大飯店,臺南,臺灣

2019,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台北世貿一館,臺北,臺灣

2019, 〈今夏有木憩 系列一 123木頭人 〉,新光三越,臺北、桃園、臺中、臺南、高雄,臺灣

2019, 〈木雕同樂會〉,435藝文中心  ,新北,臺灣

2018, 〈藝  ‧ 義 - 為牠發聲 愛動物還計畫義展 〉,Bellavita Gallery ,臺北,臺灣

2016, 第七屆國際袖珍雕塑展,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大觀藝廊,新北,臺灣

2016, 〈2016 雲.想.藝 〉– 臺灣金屬/木質雕塑新秀平行展,雲清畫廊 ,臺北,臺灣

2015, 〈雲端集銳〉木質/金屬新秀平行展 ,雲清畫廊 ,臺北,臺灣

2015, 〈倒帶〉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碩士新生展,新北,臺灣

2015, 臺藝60 資深名家美術大展 ,國父紀念館逸仙藝廊,臺北,臺灣

2015,「邊緣人」臺藝大雕塑系畢業聯展 ,金車⽂藝中心藝術空間,臺北,臺灣

2014,「初草」雕塑聯展,陽明山草山行館,臺北,臺灣

2014, 第五屆國際袖珍雕塑展,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大觀藝廊,新北,臺灣

2013, 第四屆國際袖珍雕塑展,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大觀藝廊,新北,臺灣

2013, 嘉義縣政府〈森林之聲〉木雕創作 ,嘉義,臺灣

2013,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三義國際木雕藝術薪傳創作營,苗栗 ,臺灣

得獎

2017,肉形──真人模特兒,宜蘭獎,雕塑類,優選,宜蘭,臺灣

2017,肉形-掙脫還是接受,桃源美展,雕塑類,首獎桃源獎,桃園,臺灣

2017,築於林野間,國際三義木雕競賽,當代木雕類,入選,苗栗,臺灣

2017,肉形-選擇性障礙,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雕塑學系雕塑大展,麗寶雕塑獎,新北,臺灣

評論

劉昕翊,2023,林常安藝展 深刻梳理土地記憶,青年日報,臺北,臺灣

朱玲玉,2018,林安常用木雕建構動物和建築的故事,臺北,臺灣


【繁華中步行】林安常個展

【Walking Through Splendor 】LIN AN-CHANG Solo Exhibition

|展覽日期:2025/11/22 - 2026/01/03

|開幕茶會:2025/11/22 , 15:00

|展覽地點:秋刀魚藝術中心(台北市中山區基湖路137號一樓)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 13:00-19:00(週日、一閉館)


聯繫我們

郵箱:info@fishart.com.tw

電話:+886 2 2532 3800

Facebook, Instagram 搜尋:秋刀魚藝術中心 Fish Art Center

Previous
Previous
October 18

【混搭誌 Fusion Chronicle】 藝術家聯展Group Exhibition|台北藝術週Taipei Art 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