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
Retrieve
劉欣宜個展 LIU Shin-Yi Solo Exhibition
「 『拾』是我把重要的東西找回來,一片一片拼好的過程
同時也像一本遊記,紀錄了在四季之中我看見、感受到什麼。」
— 劉欣宜
"Retrieve is the process of piecing back together the important things I’ve found — bit by bit.
At the same time, it’s like a travel journal, recording what I’ve seen and felt throughout the seasons."
- LIU Shin-Yi
當你向我走來 Like the Sea, Softly
42.5 x 32 x 59 cm / 樟木、油畫顏料 / 2025
當你向我走來-2 Like the Sea, Softly-2
63 x 30 x 38 cm / 樟木、油畫顏料 / 2025
呢喃 Susurrus
20 x 12 x 89 cm / 樟木、油彩顏料 / 2025
凝 5 Gaze 5
14.5 x 12.5 x 40 cm / 樟木、油彩顏料 / 2025
北極星 Polaris
39 x 50 x 35 cm / 樟木、油彩顏料 / 2025
擁 Enfold
24 x 19 x 34 cm / 樟木、油彩顏料 / 2025
寒露 Cold Dew
38.5 x 28 x 30.5 cm / 樟木、油彩顏料 / 2024
回憶 Memory
21 x 20 x 26 cm / 樟木、油彩顏料 / 2024




回憶 Memory
21 x 20 x 26 cm / 銅、油彩、不鏽鋼台座 / 版數 Edition:12 /2024
劉欣宜雕刻中的“拾”
文:楊北辰
6月5日下午,欣宜在微信里告訴我,她這一次展覽的名稱是「拾」。
訊息中說:「這次個展名——“拾”,是我把重要的東西找回來,一片一片拼好的過程,同時也像一本遊記,紀錄了在四季之中我看見、感受到什麼。」。
我開始想,“拾”作為一種藝術創作的方法,可以產生多少常用的路徑?
「拾」,可以象徵從過去中撿回被遺忘的記憶、歷史或個人經驗。例如,一位裝置藝術家可能會「拾起」舊物(如日記、衣物、照片)來重構失落的歷史或家庭故事;某位影像創作者可能會使用舊照片、錄像進行拼貼,呈現對舊時光的再拾與再詮釋。
「拾」也與現成物(ready-made)藝術密切相關。藝術家將「撿來」的日常物件轉化為藝術品,賦予它們新的語境與生命。杜象(Duchamp)知名的《噴泉》,就是巧「拾」的極致象徵——透由對藝術的話語權宣示,他將一個小便斗變成藝術作品。此外,當代許多街頭藝術或環保藝術,也會「拾」廢棄物來製作藝術品,反映社會與環境議題。
「拾」也暗示創作中的機緣性與發現性。藝術家在城市漫步中「拾」得靈感、素材或瞬間的畫面。行為藝術中,表演者與觀者的即興互動,也可能產生「拾起」的意義片段。
從心理層面來看,「拾」可以象徵藝術家對自我碎片的重新拼湊:創作過程可能是藝術家「拾回」內在情感、夢境或潛意識的過程;文學寫作中,作者也可能透過書寫將內心的失落或破碎逐一「拾起」。
在某些哲學性作品中,「拾」可以被視為對世界的重新命名與定義。
「拾」不是簡單的撿起,而是選擇性地觀看、認識與再創造。某些藝術表現會質疑「什麼值得被拾起?什麼被忽略?」,然後進一步延伸對價值、美感與倫理的探討。
思考走神之餘,我仔細閱讀了欣宜傳給我的創作自述。整體的文字很樸素,很真誠,一如她所給人的印象。
她說:「創作對於我來說並不是有意識的要去創造些什麼,更偏向於把自身經歷中那些無法言說的,試圖具現化並呈現出來。回憶起整個創作歷程的開端,就是那一件因被評審為需要補考而創作的小作品。現在回頭看只是個不足掛齒的小挫折,但看著作品似乎也能回憶起當時自己的徬徨無助。」
我記得那個學生時期的劉欣宜。當年,在台灣藝術大學裡,曾經總是透風漏雨,那個老破小舊民房所權充的木雕教室中,那個在課堂上始終沈默寡言,雕刻進度緩慢的內向女孩。
過去那個青澀沈默的女孩,如今已是創作成熟,表達清晰的新銳木雕藝術家。她的作品,能在與人們目光交會的瞬間,表達共情與對話。一如她自己所說:「好像所有人的情緒都連結到了一個共同的空間,人們在那裡可以理解彼此、碰觸對方的真心。我想這也是我作品的本質,渴望連結與共鳴。」
回到原本的思緒,我接著想,有關「拾」與欣宜創作當中的存在關係:
「拾」這個字,在中文語境中本身就蘊含多重意涵:撿拾、收集、整理、拾起、拾遺、甚至是「十」的諧音,象徵圓滿或一段完整的歷程。當「拾」與木雕藝術創作相遇,便開啟了關於記憶、時間、日常與重構的聯想。
「拾」,是與時間對話。木頭是活的記憶體。每一圈年輪都記錄著某段光陰,而藝術家「拾」起一塊木材,便等同於拾起一段被遺忘的時間。雕刻的過程,是將時間逆流還原的過程;刀鋒在木紋間游走,如同記憶被一層層揭開,重新排列、再度賦形。拾不是簡單的撿,而是對過往的深刻回應。
「拾」,是從日常中重構詩意。「拾」可以是路邊的落葉、生活的瑣碎、舊物的殘缺、童年的記憶、街角的物件。這些平凡無奇的素材,在木雕藝術家的眼中,不再是垃圾或遺落之物,而是等待被召喚與重塑的詩。透過雕刻,藝術家將這些被忽略的元素「拾」進作品之中,賦予其新的語境與存在方式。作品因而具有一種靜謐而堅定的日常詩意。
「拾」,是修補與修行。雕刻需要時間與耐性,一刀一刻,都是藝術家心靈的延伸。選擇「拾」為創作主題的藝術家,其實也在進行一場內在的修補。拾回初心,拾回情感,拾回曾經忽略的感官與感受。這過程既是創作,也是一種沉澱與重生。如同日本「金繕」哲學——不遮掩破損,而是將裂痕化為藝術本身。木雕藝術也同樣能透過拾回與修補,揭示生命的裂縫之美。
「拾」,還是對世界的溫柔抵抗。在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中,「拾」代表一種慢的姿態,一種對大量生產與遺忘文化的抗衡。木雕本身就不是一門快速的技藝,它要求手與木的默契、對素材的敬重、對時間的耐受。「拾」提醒我們,真正重要的事物往往不是喧鬧的、鋒芒畢露的,而是那些需要彎下腰、慢下心去發現與捧起的細節。
「拾」,或許是創作的起點,也可能是階段的結語。每一件木雕作品的誕生,都從一塊被拾起的木頭開始——可能是工地遺棄的梁柱、被風雨打落的樹幹,或是某個人家祖屋的老家具。藝術家用雙手將它們從歷史與遺忘中拾回,並轉化為承載當代語境與個人情感的藝術形式。當觀眾駐足觀看時,也在無形中「拾」起了藝術家欲傳遞的情緒與思想。
該把思緒歸納了。沒有邊界的漫想,無法稱之為思考。
我想,「拾」對劉欣宜來說,不只是動作,還是一種姿態、一種詩學、一種信仰。當這個字與她的木雕藝術相遇,作品便已不再只是雕刻勞作的結果,而是關於拾回、拾遺與拾光的過程——讓我們在物質與意象的縫隙中,重新看見那些原以為已經失落的事物,與正在凝視著她的作品當下的自己。
看了下手機,6月15日下午,欣宜在再次發給我的微信訊息中,貼心地提醒我:「我想老師很忙,如果在8/16開幕之前太趕的話,即使在展出中發表我覺得也是沒問題的。」
不,我決定,再怎麼忙,都要在這個木雕女孩的展覽之前,寫完這一篇沒頭沒尾,胡思亂想,不算文章的文章。
劉欣宜 LIU Shin-Yi
劉欣宜的雕塑,留下清楚的鑿刻,像是生命中一刀一刀磨練的痕跡,如此深刻、毫無保留,添上甜美爛漫的色彩,宛如在成長的過程,那些試圖掩蓋、偽裝,不輕易展露真實的自我的保護色。 女孩憂愁失望的臉龐,意味著成長中初衷與期待相互牴觸、拉扯的結果,最後選擇將最初的形象退到底線,保留美好天真的狀態來抵抗這世界。
1992 生於台北
2014 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 畢業
個展 Solo Exhibition
2023, ART SOLO「羽毛與山」劉欣宜個展,圓山花博爭艷館,臺北,臺灣
2021, 城市之海 劉欣宜新作發表 ,秋刀魚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2020, 2020 劉欣宜新作發表 ,秋刀魚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2018, 佇足 劉欣宜首次個展 ,秋刀魚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聯展 Group Exhibition
2025, ART 021 北京廿一現當代藝術博覽會 ,北京 798·751園區 七九罐,北京,中國
2024, ART 021 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上海展覽中心,上海,中國
2024, 〈遺忘與凝望〉雙向奔赴的創作思維,秋刀魚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2024, JINGART藝覽北京藝術博覽會 ,T-10 \ SKP-S,北京,中國
2023, ART 021 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 ,上海展覽中心,上海,中國
2023,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台北世貿一館,臺北,臺灣
2022, 〈擬態未來 Mimic Future〉秋刀魚20週年特展《存在》三部曲 ,秋刀魚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2022, 〈ART TAIPEI 2022 x 秋刀魚二十週年特展〉《存在 EXISTENCE》二部曲 ,台北世貿一館,臺北,臺灣
2022, 秋刀魚藝術中心20年特展 《存在—以詩性探詢》 ,耘非凡美術館,台南,臺灣
2021,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台北世貿一館,臺北,臺灣
2021, ART TAINAN 2021 台南藝術博覽會 ,香格里拉遠東國際大飯店,臺南,臺灣
2019,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台北世貿一館,臺北,臺灣
2019, 藝術北京 ART BEIJING ,全國農業展覽館,北京,中國
2018,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台北世貿一館,臺北,臺灣
2017,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台北世貿一館,臺北,臺灣
2017, START 藝術博覽會 ,薩奇藝廊,倫敦,英國
2017, ART TAICHUNG 台中藝術博覽會 ,日月千禧酒店,臺中,臺灣
2017, 藝術北京 ART BEIJING ,全國農業展覽館,北京,中國
2016, Art16 倫敦全球藝術博覽會 ,奧林匹亞展覽中心,倫敦,英國
2016, 小圈圈-劉欣宜x李霽洵 雙個展 ,秋刀魚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2016, 港都國際藝術博覽會 ,高雄展覽館,高雄,臺灣
2016, Young Art Taipei 臺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台北喜來登大飯店,臺北,臺灣
2015 , 木質慾2015 聯展,CAM193,臺北,臺灣
2015, YAT 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 ,台北喜來登大飯店,臺北,臺灣
2015, 青春.com III 聯展,夢12美學空間,臺北,臺灣
2014, 木木生機 四人聯展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臺灣
評論 Art criticism
楊北辰,2021,希聲中的微光,微光 劉欣宜 畫冊,6-7,臺北,臺灣
黃敏俊,2021,有溫度的人,微光 劉欣宜 畫冊,10-11,臺北,臺灣
佟立華,2021,希聲中的微光,微光 劉欣宜 畫冊,14-15,臺北,臺灣
【拾】劉欣宜個展
Retrieve – LIU Shin-Yi Solo Exhibition
|展覽日期:2025/08/16 - 2025/10/11
|開幕茶會:2025/08/16 , 15:00
|展覽地點:秋刀魚藝術中心(台北市中山區基湖路137號一樓)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 13:00-19:00(週日、一閉館)
聯繫我們
郵箱:info@fishart.com.tw
電話:+886 2 2532 3800
Facebook, Instagram 搜尋:秋刀魚藝術中心 Fish Art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