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交錯的行旅面容 ——
郭彥甫的情感意識流寫真

文/王焜生  |  本文刊載於 第503期 藝術家 雜誌 April 2017

 

只想有一天你跟我 / 2017 / 複合媒材 / 78x103 cm

只想有一天你跟我 / 2017 / 複合媒材 / 78x103 cm

        你用甚麼憑藉來回憶一個人,描述一個人? 他的聲音,她的笑靨,還是身上留下的香味? 想念一個人的時候,除了面容與身上的特徵之外,還有甚麼依循讓你可以感受她的情緒,他的心裡波濤? 走在慌忙的馬路上,或是坐在悠適的咖啡廳裡,一張張陌生的面孔映入眼簾;與朋友聚會的杯觥交錯間,或是家人的年節聚會中,一個個熟悉的面容夾雜在關懷與爭執之間,找尋對方內心喜怒哀樂的線索在哪裡?你的內心又開始在自我上演著哪一齣戲?

        郭彥甫長年在演藝圈工作,每天面對形形色色各式各樣的人,不論是直接面對或是間接接觸,在他的眼中觀察都有了鮮明的印象。或許是快速的不同工作人生經驗,練就如何與人相處的方式,抑或是天生的敏感天性,讓他在觀察每位擦身而過的靈魂時,他也開始用線條與色彩來描繪這個他印象中所遭遇的臉孔。過去,他的運動員的身影,因為這常認定運動員在畫面中被再現的固著形象,他的畫面不是在展現運動員的力與美,而是在呈現對目標的追求與嚮往;然後出現的動物系列,也不僅僅是對人類之外生命動態的擬像,更多的是繪畫者對這些動物的情感投射。這些作品看似客觀的描繪,時則呈現許多自我內在的話語。

自己來體會 / 2017 / 複合媒材 / 91x112cm

自己來體會 / 2017 / 複合媒材 / 91x112cm

        源於工作中頻繁的行旅,行李箱在郭彥甫的生命中也不斷變成無法撇開的物件,原本只是裝載衣物與工作必需品的工具,慢慢變成每個工作過程的回憶與紀錄,甚至透過每一次的打包裝卸,與不同的人交往而有了心情的差異,於是他開始用畫筆來記錄這些過程與記憶。表面上看到的是一次次行旅的紀錄,實則包含著許多自我心情的寫照以及對每種人際交往關係的感懷與批判。

        如同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在他的著作《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裡敘述的:『外人看一座城市的時候,感興趣的是異國情調或美景。而對當地人來說,其聯繫始終參雜著回憶』如果我們只是先不加思索的第一眼觀看郭彥甫一系列〈旅行箱〉作品,其間穿插著許多不同的趣味,如同欣賞一幅幅不同的風景,高山流水小橋平原幻化成球鞋T恤鴨舌帽與保養品。在每一幅風景前,我們駐足欣賞,想像著自己身在其中的心情,而當這些主體變成日常用品時我們開始想像:誰是這些物品的主人?他的習慣是甚麼?甚至開始揣想,旅行箱的主人是男是女,高矮胖瘦,個姓是溫柔或是暴烈,此人有甚麼特殊的喜好?如同偵探小說裡的福爾摩斯,依著每個細微的線索拼湊出這個人的模樣。

        觀看這系列作品時,充滿了第一層的欣賞快感,這些快感不只是主題,還有郭彥甫所描繪的方式,他像是一個躲在暗處不言不語的觀察者,用輕快的線條與明亮的色調讓神秘性穿插出幽默感,這當然與他的個性也有極大的關係,即使對於世態的不滿與批評,從他的言談中可以不時聽到詼諧中的反諷。

       現實地描繪也加雜著某種程度的回憶成分,甚至是對生活周遭形形色色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們的寫真。只不過呈現的不是我們習以為常從面孔來認識一個人,反而是從生活使用物品來理解一個人的內心狀態,其中還逼使著我們面對個人的愛慾噌恨,或是對人的主觀判定。這是另一層對於郭彥甫〈旅行箱〉系列作品的第二種詮釋可能。

      《煞不住》像是一場情境劇,觀賞者在腦海裡充滿不同可能的想像;《我也很想她》、《你愛的他的他》、《只想有一天妳跟我》有著綿綿的愛情甜蜜,也像是每天電視上播映的青春偶像劇;《遊學計畫》、《自己來體會》、《忙著自己的理想》呈現出一種人生勵志的英雄風格。看來彷彿只是藝術家自己生活片段的卻讓每個觀賞者有心領神會的親切感,如同這些故事就是自己有了最佳的代言。美國哲學家與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我們所經驗的總是包含兩個部份...主觀部份是永遠不能被抹煞或壓抑的,客觀部份是我們任何時刻所思考的總和。」每一個行旅箱就像是裝載著每一段時刻的經驗自身與內在真實,但卻又能回應到日常生活我們共有的記憶。這是第三個可以詮釋郭彥甫作品的方式。

       每個行旅箱其實也是每一個後印象派風景,曾經在我們生命中經過的或是夢中所渴望以及擔憂的。郭彥甫用畫筆訴說每一段故事,我們在其中感受到自己的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