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形】光色合一 2019 黃敏俊個展 【LIGHT・SHAPE】COLOR-LIGHT UNIFICATION 2019 HUANG MING CHUN SOLO EXHIBITION
融合了平面與立體,挑戰現實空間的光影與他獨特的光色論合二為一,嘗試出更多色彩、空間、光影之間的可能性,並且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特殊視覺感官。
融合了平面與立體,挑戰現實空間的光影與他獨特的光色論合二為一,嘗試出更多色彩、空間、光影之間的可能性,並且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特殊視覺感官。
程保忠和趙延斌的作品都隱含著“家鄉”的痕跡。兩人的年齡、背景與經歷不盡相同,以不同的角度在作品中體現出對於“家鄉”這一概念的追問。
從注重圖像所呈現出的語彙一直到近期林安常將重點放在材質的處理與表現上,讓畫面能更加接近他所關心的事物,也透過自身的創作反省這片土地上所乘載過的記憶與痕跡。
李元佳:「這一小點可代表一切,也可能無關緊要。」
陶發:「藝術如生活,如我們的樣子,我們的心靈,我們的德行一樣不用去述說,」
「希望借由這些歪斜冷笑的角色,能和觀者對話讓觀者體悟,那些不小心埋下的私心弱點。」
童趣又詭譎
旅居紐約的藝術家劉欣怡創作,充滿個人風采,作品中充滿童趣可愛卻又帶一點弔詭邪惡的感覺。在每個小怪物雕塑中,充滿隨性時髦的調性,沒有過度渲染只有赤子之心。在提及內心故事中,雖然帶有嚴肅黑暗的色彩,但藉由作品中繽紛的顏色,可愛的動作以及弔詭的笑容,讓人不禁被她作品深深吸引。
這個夏天,黃敏俊將以剪髮的行為藝術表達一場他對生命體悟的進行式!時尚髮型設計師JOHN將跨足藝術圈與黃敏俊擦出生命異想的火花!
「希望可以透過藝術創作的手法,安定自己也安慰他人。」——劉欣宜。
佇足的方法
在停下腳步後,在奢侈的時間內找到一個方式,留心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也反覆思索,並期望人生還能如何繼續。最重要的是走在自己的路上,如果人生一直走在自己的路上,才能成為我們自己,來對抗世界的複雜。如同欣宜所說:「我們其實都從未長大」,所以才能聽見自己最坦白的想法。
「光」,是我創作生涯三十年以來主要研究的課題,在創作上逐漸發現過往的色彩理論,已無法滿足我對光影表現的追求。印象派過於注重光影而忽略形體輪廓,以致光影與形體間產生「取捨」,而這成了我欲突破的節點。傳統繪畫長久以來依循光、色分離的概念,兩者三原色並不一致。然而,既然光帶來色彩,光即是色彩,本出同源,最終理應相符,為何兩者之三原色竟有所區別?在我以光的原理所出發的色彩理論中,藍色多為光衰減的結果,因此我進一步調整,統一了光與色料三原色為全新的光色三原色(洋紅、黃、青綠),即所謂「光色合一」,並提出實例及當代色彩理論予以佐證,縮小繪畫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使畫面更具傳統繪畫所無法達到的真實與立體感。
「我們是以什麼身份面對社會(自己)、認同自我(世界)?」這是黃路玉苓一直以來的生命叩問,並試圖透過藝術創作,探索自身與他人和社會之間相互映照依存卻始終朦朧的心理狀態。策展人陳佳暖以法國精神分析學大師雅各.拉岡(Jacques Lacan)的『自我形塑』觀點推敲,切入藝術家發展的鏡像般人像與身份認同問題,以《形碎之間》為名點題:『形』一方面是「自我」理想中的真實樣態,亦是個人在記憶中,對物或人模糊的片段畫面的回溯捕捉;而「碎」是對自我的反覆解構,及回憶在經歷時間之後的碎解。「之間」象徵著創作者自我身分的困惑不定,游移在對外對內的交界空間中,也是一種創作者徘徊在形(重塑)、碎(解構)二元間,如莫比烏斯帶般,無盡迴圈的狀態。
參展藝術家:劉秋兒、黃敏俊、秦政德、鄭宇翔、蔡士弘、楊紫芹
文/ 策展人 傅遠政
歷史中的事件隨著洪流般滾動的時間一一沉澱;我們面對序列且斷裂的時間軸,撿拾、拼湊著故事,並用手感的溫度,再次將它們塗寫成未來的歷史。由政治禁錮解放後,30年的時光積累了台灣當代藝術的新風貌,藝術是甚麼?或者藝術可以是甚麼?藝術的價值,在藝術工作者理念與實踐、草圖與作品間,逐漸浮出輪廓,反身望著過去的路,我們是否可以透過作品重新面對、演繹歷史呢?藝術工作者在面對歷史、社會,進一步的實踐又是甚麼?藝術的價值在問號與思考間的縫隙浮現,命題的意義不在給予解答,而是引出另一條線索。秋刀魚藝術中心,以「塗˙勞 時代」試圖展現創作者對於歷史、社會、物件的再書寫,並以不同的創作語彙及議題,透過勞作、勞動般的表現方式實踐於作品之中。
『我的工作方向從未改變過,就是試圖展示一種荒謬的不死性。 』──陳穎。
他筆下的人偶,有著細緻的“皮膚”,擁有明媚的雙眼和濃密的睫毛。...“她”選擇沈默以對——靜靜地躺著,輕閉雙眼、面容甜美安詳,好似與世無爭。對於“她”的際遇,我不清楚是該黯然抑或傾羨。那瞬間的永恆,定格在瞭如此華麗頹美的珍寶中,像極了這浮華絢爛卻毫無靈魂的世界。那是不存在的世界中存在的事實。徘徊纏綿於生死、愛慕、恐懼、虛幻與現實的矛盾情緒之中。 “她”妄想不朽,卻徒留一副軀殼,獨自地封存在透明琥珀中。
文章節錄自簡子傑撰寫之『光與線,景物與開口 』就調性而言,戴宛蓁的畫作給我的印象首先是線條,一方面,這裡的線條具有屬於繪畫自身的形式主義意味,但最令我感到驚訝的,卻是它們同時也作為光的存在。她畫中的這群人物或形體並不是由明確的輪廓所組構出來,而是由線條所構成的光和陰影交錯而成,形體本身即是線條,線條是戴宛蓁繪畫的調性,這是一些非說明性的線條,但也不僅是作為顯現繪畫的物質性條件,意即,顏料與筆觸——那種指向繪畫自身的線條。
展覽《銅樹生花》林佑森創作個展,將展出林佑森最新系列雕塑作品,反映藝術家眼中隱藏於當代城市中的有機景貌,探討生物、山水與都市棄景的關係。從目睹水管縫隙之間長出植物為起源,林佑森賦予各式電子器材、被淘汰的工業成品一種新的藝術生命。以銅管銅線、金屬零件為骨幹;並以鐵鏽為綠葉,他採用現成物及機械組成一片工業叢林。此次個展將於5月5日到6月4日於秋刀魚藝術中心展出,並於5月6日舉行與藝術家面對面開幕茶會。
王秀雯水墨創作個展將於3月4日到4月2日於秋刀魚藝術中心展出,並於3月11日舉行開幕茶會。展名《默・墨》闡述著看似沈寂的墨與色,在與觀者的交互作用中產出奔騰舞動的篇篇故事。王秀雯援引詩人皮耶‧阿貝爾—畢侯的詩句作為自身作品的註解,透過墨相互潑灑、渲染的過程反覆建構、破壞、再建構作品畫面,終究在某一個圖景中得到滿足。她認為作品本身是沈默的,然而卻會在觀看時翻湧出快樂、哀傷、徬徨、堅持、脆弱、勇敢等等不同的面向。這不僅是藝術家的叨叨絮語,同時也是觀者自身生命經驗的映照
以「光」探討生命真理的藝術家黃敏俊,將於1月5日到2月28日在秋刀魚藝術中心舉辦個展——《新天新地》,並於1月8日舉行開幕茶會。「當陽光照亮這世界,彩虹就像下雨般的落下來,包圍著我們。」黃敏俊以流動的光感雕塑而出立體的物件與空間,同時精準地捕捉光線映照下的自然景物。而此次個展,黃敏俊重新勾勒了人類廢棄物,讓廢棄物自「污染」的框架中解放出來,並將創作議題拓展至環保議題當中。
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的青年藝術家黃淼訓,將於12月8日在秋刀魚藝術中心舉辦【生・長】黃淼訓 個展。並於12月17日舉行開幕茶會。生於湖南岳陽的黃淼訓,試圖走出生長地的包袱,以一系列有意識地身體勞動來執行繪畫,作品之中探究空間、歷史、經驗、精神如何交叉影響個體創作,並於畫面中反映出潛意識所留下的痕跡。
《日出的悸動》以華特班雅明之著作《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所提及藝術獨一無二性的逝去為基礎,以「靈光消逝之後是否將有另一種光亮重新開始?」為疑問,依據「靈光之後的光」做為新生的日出,實踐藝術與大眾之間的可能性,在藝術節中也以光的特性,引用羅蘭巴特於《明室‧ 攝影札記》提到解讀光載的兩種方式「知面」與「刺點」,試圖重組大眾對於藝術的「知面」,以達到其擁有深刻的「刺點」,藝術節將以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來重組大眾對於知面的轉變,並且拉近大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
「小圈圈」即暗示著學習過程中,無意鋒芒畢露的兩人,在彼此的創作領域中散發著微光。他們交疊影響、相互依附,卻又各成一局。這兩位作品風格明確,且技術日臻成熟的年輕藝術家,不約而同地皆在大學課堂上當眾宣示將來會放棄木雕創作。因此本次雙個展頗有浪子回頭的氣勢,並將兩位藝術家在學生時期就開始醞釀的命題以更精煉的面貌呈現。
薛佑廷,甫榮獲2016台北電影獎最佳動畫導演,長期以實驗動畫之創作形式,對社會價值觀僵化的制約,以及人的內在異化,一遍遍地提問,尋找人之自我存在價值與靈魂。本次個展【撞擊測試】薛佑廷首次動畫個展將於105年08月26日(五)至105年09月25日(日)於秋刀魚藝術中心展出,並於105年8月27日下午兩點半舉辦開幕茶會。除了有2016台北電影最佳動畫得獎作品——撞擊測試,更是其創作歷程的精彩呈現。
陳穎的畫作封住了某個流逝的時光,所描繪的是最寫實的具象,醞釀的疏離與專注不斷烘然而出。 細膩的筆觸、獨特冷調的光影,構築出一幅幅由人類的消費性商品所呈現的物質系統,熟悉卻已殘破,模糊地喚起曾經擁有的歡樂與不斷消費背後的匱乏寂寥感。
Lalo Cruces 貨櫃之地個展 (2016年3月2日-4月5日)
『Containerland』一展主要反映現今全球化社會,人們過度的生產及消費、還有國際貿易等現象,批評不僅超出人們的基本需求,也不顧消費主義帶來的後果。此外,因運輸而造成的環境污染,也間接帶來動物保育的面向也是藝術家所欲探討的。
『那些泥土裂開的痕跡,就像是大地正在抗議。』黃敏俊如是說道,而作為一個藝術家,他關切的不僅僅是空間的議題,關於時間的思索,也同樣不同程度的蘊含在他的繪畫創作中——如果說「大地的低鳴」系列更多程度的是他關於生存空間的觀察與省思,那麼黃敏俊另外一個同時進行中的系列「時間移動」,則是將關懷的重點聚焦在時間,透過移動中人物的光影輪廓,展現出鮮明地動勢與速度感。
「進來之前,請拋棄所有對世界的想像,對我的想像,對你自己的想像;因為你所認知的一切,不過是眼睛告訴你的幻覺.進來之後,請用一種,什麼都沒有,的心,換我,來讓你的眼睛,給你幻覺.」–藝術家 劉欣怡
此次的展覽是黃敏俊今年走訪巴塞爾、威尼斯、佛羅倫斯的速寫紀錄,透過當下的即時作畫再現當時的記憶與感受,黃敏俊用速寫來紀錄,比照片來得更感性、更能代表他個人,也捕捉到照片難以傳達的情感。
蜉蝣,自古以來被視為是外表美麗但生命極為短暫的昆蟲,蘇軾的《前赤壁賦》說:「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感嘆生命的短暫如蜉蝣般朝生暮死,又如滄海中的一粒米粟那麼渺小。陳穎的最新個展以《蜉蝣》為題,彷彿也為易逝的美好光景而嘆息。
「維基百科說僅勾勒出輪廓,形體,而不加繪肌理,光影的細節,這是速寫。我想,和我相差不遠吧!不同的是,我在同一張畫裡,速寫了好多遍。我們看到的總是過去, 因為,光線從遙遠的物體上到達我們這裡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
《心圖》述說的是一段生命旅程,王秀雯以水墨為媒材表達內心的思緒。在其創作自述中提到,作品就如同一位生命旅程的夥伴,在旅程中,透過遊戲呼喚它進到畫面中進行對話,藉由作品去分享每個時刻的情緒和思想,每件作品都是一段難忘的心情蘊釀,透過不斷的反芻形成了一張張生命的”旅圖”,在旅圖中記錄著快樂、哀傷、焦慮、思考的痕跡;藝術家從中破壞、修改再破壞…..最後停在某個圖景中,得到滿足,然後再拾起畫筆,將墨拋向下一個旅圖。
以創作做為一生志業的藝術家,必定在心中有個堅定的信念。對於黃敏俊來說,光,就是讓他堅定的信念。虔誠的信仰對黃敏俊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他深信光是生命的源頭,也是他在藝術創作中熱情探索的真理。黃敏俊累積超過20年的創作資歷,為藝術生涯留下一道軌跡,而這道軌跡正在延續,並且逐漸擴散,2014的年度個展以「光漾軌跡」命題,再度以光為出發點,色彩為媒介,藝術家所欲傳達的精神哲理與生命價值,透過畫作清晰展現,猶如漣漪般蕩漾,沁入心扉。
科技的進步使人們的生活更為便利,相對的也讓情緒憂慮與神經緊繃有增無減,當此狀態無法適時釋放將形成更大的壓力,而「放鬆」已成為一種奢侈。陳禹達在最新個展中,透過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習慣,如廁中、刷牙中、用餐中、沉思中…等動作,創作出以小憩與放鬆為主題的立體作品。哪怕是偷閒那一點點的時間,還是可在苦悶與不安的生活中找到一絲絲的愉悅。
2014年,“不安”繼續與亞洲相伴,而本次展覽將再次以藝術家的視角,作為見證留下一個文化的切片,藉以反思我們的世界到底怎麼了。
作為歷時兩年有餘的巡展“亞洲不安之旅”將再次登陸台北,在秋刀魚藝術中心呈現12位中國大陸及台灣藝術家的新作。
為70後的中國藝術家,陳穎臨社會的快速變遷及都會價值觀的轉變,矛盾與衝突是常態,也成為他創作的靈感來源。他以代表資本主義的工業產物為符號,將內心對於世界的疑惑轉化成一幅幅細緻的畫,畫面裡驚駭悲涼的氛圍時常讓人屏息,半罩染方式所呈現的透明灰,巧妙地表現人類心中不斷壓抑的精神層面,透露出其對社會與文化議題的關注。陳穎的創作講求技法卻不顯匠氣,在超寫實主義擬真的極致之外,更注入了他對生活的體察,深刻地勾勒所謂被文明所擁抱的世界。